福鼎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聊一聊白毫银针的冲泡方法,这里面坑也不少 [复制链接]

1#
白癜风的危害 http://www.bdfyy999.com/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
丨首发于百家号:小陈茶事

丨作者:村姑陈

今天的标题,是昨天一位茶友的留言。

村姑陈看了之后,深以为然,于是,便将之作为了标题。

说起白毫银针的冲泡,确实坑很多。

像白毫银针这种头戴王冠的巨星,身上要是没有一些争议,又如何成为一款“乘风破浪”的经典老茶呢?

当然是要时不时的争议一下子,出一个新闻来讨论一下子,方才可以继续其王者的风范,继续在白茶界卫冕王冠。

你若不红,人们何必讨论你?

你是明星,便要身负被人讨论的义务。

当然,白毫银针之所以争议不断,跟它的稀缺性与价格,是有莫大关系的。

银针少,于是贵,于是珍稀。

不具备司空见惯的条件,不具备人人可尝的底气,一直呆在神坛上,关于它的故事,必然就很多。

单就冲泡而言,银针的冲泡,就花样百出,笑料不断。

第一个,就是水温。

市场上有一部分茶掌柜,是坚持用85度水来冲泡银针的。

这一点,村姑陈一直是知道的。也一直在写文章驳斥。

但是,仍然还是有一小部分人,坚持用85度水温,或者90度水温在冲泡银针。

这小部分人里面,有茶掌柜,也有茶友。

茶掌柜坚持用85度水泡银针,村姑陈完全可以理解,毕竟不是谁都能拿到正宗的福鼎银针,甚至拿到正宗的太姥银针。

在不能得到最佳货源的情况下,拿到品质略弱一些的货源,也不能就让它锁在仓库里陈化成老白茶。

为了减少资金积压,这些略弱一些的银针,也是要卖出去的。

那么,为了不在顾客面前暴露出这些品质略弱的银针的太多缺陷,强烈建议顾客不要用沸水,用85度或者90度的水温冲泡银针,便是最好的掩盖方法。

这些品质略弱的银针,要么白毫少一些,要么芽头薄一些,要么个头小一些,总之,是极容易在沸水的冲刷下现形的——要么不耐泡,要么毫少,要么内质不足.....

选择温水冲泡,便可以完美地遮掩这些缺点。

让一款不怎么优秀的银针,变得优秀起来。

温水,就是有缺陷银针最好的化妆品。

茶掌柜基于商业目的,宣传温水泡银针,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但茶友们也在宣传用温水泡银针,就特别让人不理解了。

难道喝到好银针不好么?难道喝到耐泡又内质丰富的银针茶汤不是一种享受么?

煲汤的时候,汤烧沸了才好喝。一锅没有烧开的汤,喝起来味道根本就不对劲,不是那个味儿。

用温水泡银针,泡出来的银针香气与滋味统统减半。

这样真心不是爱茶人最好的选择。

要想喝懂银针,或者喝懂一款茶,尤其是在买茶的时候,要想全方位了解你即将入手的这款茶品质究竟如何,用沸水,是最好的显微镜。

任何缺点瑕疵,都会在沸水的冲击下,无所遁形。

再精于易容的李鬼,也会露出真容来。

第二个,就是注水方式

关于银针的注水方式,茶艺师派的,演艺派的,表演派的,一律主张定点注水。

并且,精于表演的一群人,在表演冲泡银针或者其它任何茶叶的时候,必定会选择一只瘦高型的盖碗,肚子是细深,有深度有高度。

茶叶投入之后,只需要固定在一个地方注水(定点注水),茶叶就会由于水的冲击力和浮力而旋转着上浮,在水面上打着漂亮的旋,让人觉得美丽极了。

这种定点注水而让茶叶旋转表演方法,真的可以立马就收获一群粉丝。

不懂茶的茶友会被这种表演给吸引。

但其实,茶,并不是观赏性植物。

茶还是一种饮品,是要拿来喝的,不是穿的,也不是看的,更不是玩的。

如果只是想泡茶玩,想看茶叶打旋旋转的漂亮画面,随便挑一种茶叶,只要盖碗肚子够深,都可以玩出这种花样的。

但如果是想要喝茶,品茶,喝懂茶,那就不要讲究这些华而不实的表演了——那些打着旋浮在水面上的茶叶,是浸不到水的,是不会释放出内质的,它们只像是富士山上的积雪,高高浮在那里,成为一个塑料般的存在。

要想喝到这泡白毫银针的真正滋味,还是要抛弃表演性质的冲泡方法。

认真地冲泡,环壁注水,让茶叶尽量全部被沸水浇到,尽量淋湿,尽量集中释放出内质来。

这样的茶汤,从第一冲起,就是均匀的,就是可以全方面展示出茶叶的香气与滋味的,就是可以让你一品银针之美妙风韵的。

喝一泡银针,当然是喝它的全部香气与滋味,喝它如数的均匀释放。

而不是用优美的表演,第一冲时让它大部分浮在水面上,只释放出很小一部分内质,第二冲时再让小部分银针浮在水面上,只有一半的银针在释放内质。

到第三冲,才大约有三分之二的银针泡到了水,释放出内质......直到第四五冲,所有银针基本上才会被浸湿,吸到水,开始释放。

这种方式,只会让银针的表现不够纯粹——一部分芽头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,一部分芽头才刚刚打开毛孔,这种茶汤,喝起来必定是不够淳和,不够稠滑,不够有银针风骨的。

这种定点冲泡法,让茶叶浮起的泡法,是为了茶艺表演而存在的。

并不是为喝茶品茶的人准备的。

总之我们得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要是想看表演,那就不要要求这表演式冲泡法泡出来的银针汤感要好。要是想喝茶,那就不要要求冲泡的过程好看得像在玩杂耍。

第三个,就是耐泡度

人有时候是很嘴硬的。

比如没钱,也不想辛苦挣钱,就信誓旦旦地说,我很知足,现在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,平平淡淡才是真。

比如,不舍得买好茶喝,嫌贵,或者在喝茶上没有太多预算,就会自我催眠,茶嘛,丰俭由人,适口为珍,再贵的茶我不喜欢也不是好茶。

看起来都对。

但一细究,就不对劲了。

适口为珍,但很多人的“适口”,以为价格为准绳的,并非以茶的口感与品质。

适口为珍的潜台词就是,在这个价格水平线之内,这款茶是我最喜欢的口感。当然那款茶我更喜欢,但那个价格不在我的可选范围之内。

但其实,如果你考验他一下,把他暗中喜欢的那款茶价格降低一半,他立刻会抢着买回去。

大多数情况下,所谓适口,只是价格合适,而非口感合适罢了。

在对待银针的态度上,很多人,是遵行着这个“价格合适”定律的。

也就是,以价格取银针。不在乎银针的品质。

反正买的是银针,档次已经跟上了,非牡丹寿眉可比了,所以就不太要求品质,不太要求耐泡度。

“茶嘛,便宜就好,耐泡不耐泡,不重要。喝那么多泡干嘛,泡5-6泡就够,淡了再换新茶。”

这些都是为不愿意购买价格贵的银针而寻找的说辞罢了。

如果有一款又便宜又耐泡的银针出现,看他买不买?到时候必定会改口称,“银针当然要耐泡,这么高贵的茶,如果不耐泡,那还配叫白茶之王么?

好银针,必定是耐泡的。5-7层笋壳,一层一层浸湿进去,不到10泡之后,不能尽兴。

但好银针,必定不会便宜。

好银针就是稀缺资源,只有出得起价钱的人才喝得起。好银针若是司空见惯,那还有什么尊贵可言?

喝茶的人,众生平等。

也只有银针,才可以充分体现差异化。

第四个,就是收藏价值

最近又有人说,银针没有收藏价值。还举例说,专家都说老牡丹老寿眉好,但没说老银针好。

每到这时村姑陈就很想问,你是听哪位专家说的?这位专家的论文知网上有吗?

真替这些专家们抱屈,动不动就有人拿他们当挡箭牌,背锅背了一只又一只。

就像网上流传的那些“马云语录”,其实没有几条是马云说的,大多是旁人附会之言。

关于银针的真相是,黄酮类化合物,在老银针当中的含量是极高的。黄酮可以通血管,可以抗氧化,还可以调理更年期综合症......(更多内容大家自己搜索)

这些银针的功效、老白茶的功效,在刘仲华教授,屠幼英教授的研究论文里,都有详细的记载,并非村姑陈空口白牙胡诌的。

但市场上少见老银针,这倒是事实。

也正是因为老银针少见,老银针的量明显少于老寿眉,才给了某些人想象空间,认为老银针品质不好,认为老白茶是特指老寿眉。

“我见不到老银针,只见到老寿眉,所以老白茶就单指老寿眉!”这逻辑,村姑陈大写的服。

老银针少,究其原因,是因白茶兴起的时间较短,市场上老白茶的储备量少所致。

银针产量原本就不如寿眉,在早些年白茶不火的时候,银针的产量比现在更低。尤其每年还会有人喝掉相应数量的银针。

产量少,逐年消耗,老银针在市面上自然难觅芳踪。

另外,老寿眉多而老银针少,还有一层因素便是,老寿眉做旧容易,万一做坏了损失也小。但老银针做旧难度极大,万一做坏了,损失可不小。

利益权衡之下,敢冒险做旧老银针的茶农必然少,而敢于生产做旧老寿眉的茶农必然多。

那做旧银针的产量,自然高于做旧寿眉。

那么,便有人开始创造言论,称,老银针没有收藏价值,老白茶单指老寿眉。

在商业利益面前,所有的舆论,只为“财”字罢了。

当白毫银针还长在太姥山上寺庙前后的古树上时,它并不知道,未来,会因为它的入世,引出如此多的波澜。

当白毫银针寂寥地生长在横坑那些红军茶身上时,它并不知道,在不久的将来,它会走向世界。

历史选择了白茶,历史的车轮把白毫银针推到了台前。

既然是命运的安排,那就勇敢担当吧。

白毫银针终将直面辉煌与谣言。

并且,把那些徒有虚名者,暂于马下。

试看今日之城中,将是谁家之天下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,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