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地名片
第三站福鼎村
位于泉州风景名胜区清源山上。该村建于明朝,古地名原为“覆鼎”,以地形似覆鼎得名,年改为福鼎自然村。
清源山上福鼎村“世外桃源”话幸福
泉州网1月28日讯(记者李菁吴嘉晓通讯员李晶张缘文/图)清源山是泉州的有“福”之山,有“福”山上有“福”村,名为福鼎村。村庄虽小,村民们的生活却像村名一样福气满满。几十年前挑柴下山卖以维持生计的日子早已远去,如今福鼎村村民正迈着大步奔向幸福生活。
福鼎村进村主干道拓宽、硬化,公交车可直达村口。
28户村民的“世外桃源”
沿齐云路而上,经过清源山天湖,走进宛如“世外桃源”的福鼎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石亭、石椅、刻着“愉园”二字的大石以及艳丽的三角梅。往里几步,阵阵腊梅的清香扑鼻而来,描绘出一幅安逸美好的幸福画面。春节将至,这座村子虽只有28户人家,但同样热闹。村民们正忙着除尘、贴春联、挂上“福”字摆件,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。
“在我小的时候,一担柴卖3块多,一担草卖2块。好的柴火家里舍不得用,都得攒起来,卖了钱就能买些生活用品挑回山上。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,我们家还会下山卖柴。”村民洪礼智回忆,年左右,齐云路动工,当时村里一些青壮年也参与了工程的建设。年年底路通了,村民们可以“蹭车”下山。“一趟下去只要20多分钟,花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,感觉日子比以往有奔头了。”洪礼智笑着说。
上世纪80年代,这条路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致富路”。清源社区党支部委员李静莲告诉记者,当时家中条件好的村民买了手扶拖拉机下山搞运输,到工地上载石头。年,齐云路拓改,路面拓宽成6米,铺上了沥青,村民们出门更方便了。年,齐云路的绿道景观工程也完工了,村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还能“遇见”一路好风光。
生活环境“硬核”提升
当天早晨,福鼎村的几位老年村民来到村口的公交站,坐上了28路公交车下山购买年货。通畅的下山路,让他们觉得山上的生活与山下几无差别。
据介绍,年,28路公交车开始运行,从市区开往清源山柳洋村,途经福鼎村。从此,村民下山又多了一条“路”。年,28路再次调整班次,每逢周末、节假日加密班次到日均32趟次。同年,清源社区对福鼎村的进村主干道进行拓宽硬化,在道路两侧安装上了路灯。
交通方便的同时,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有了质的飞跃。上世纪80年代,村民用水靠的是村里一个水潭出的山泉水,如今自来水管道早已铺设进村里。通水、通电、通网络……随着福鼎村生活环境“硬核”提升,原本走出去的村里人回来了。到外地工作的村民退休后选择回到村里,享受安逸悠闲的晚年生活。
多样福利绘出幸福生活
“我们的医保是清源社区购买的,自己一分钱也不用出。”提起住在福鼎村的幸福感,洪礼智细数了几件事。
年,福鼎村村民收获了第一笔医保补贴。当时,每位村民每年所需缴纳医保费用是元,清源社区为村民承担了1/3的费用。从年到年,每年的医保补贴都准时到位,为村民们的健康加上了一道保险。年,补贴再升级,社区为村民的医保“买单”,承担了全部费用,这项福利一直持续至今。
除了医保福利,村里的老人每月还能领到一笔生活补贴。在街道的关心协调下,医院医生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2次免费体检。每月最后一个周日是福鼎村的“活动日”,志愿者们会来到村里为村民免费提供理发等志愿服务。“我们始终牢记要时时想着群众,多做实事为民解忧,更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,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。”李静莲说。